- 发布时间:2020年1月20日 文章分类:最新资讯
近期,一组看起来很美的数据备受关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最新公布的《全球知识产权指标报告》指出,中国知识产权局所接受的专利申请数超过日本、美国,在2011、2012年连续两年居全球首位。专利往往可以衡量一个国家的创新潜质,据此我们有理由认为,中国即将成为世界头号创新大国。
事实果真如此吗?
相关阅读:5成中国企业不为创新申请专利
知识产权专家、香港大学法学院副教授、香港大学技术转移处副处长李亚红对此的解读是,“中国企业和个人在高新科技领域的发明专利并不多,即使有,大部分也不是核心技术,一个国家是否是创新型国家,不能只凭专利申请量来衡量,要实现创新过程,专利技术的商业化和技术转让必不可少。中国在这个环节非常薄弱,所以离创新型国家还有很长的距离。”
有另外三组数据可以验证李亚红的判断。
一、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7 月1日发布的《2013 全球创新指数报告》中,中国仅排名第35 位,远未进入创新强国之列。
二、近日发布的“汤森路透2012 年全球创新力企业(机构)百强榜”中,共47 家美国企业、32 家亚洲企业、21 家欧洲企业上榜。中国企业无一上榜。
三、世界经理人7月进行的“知识产权和创新”调研结果显示,仅有不到2 成的受访企业以自主知识产权为核心竞争力。共有735名中国经理人参与了调研。
如此看来,“专利申请数”全球第一只能算是伪第一。
这个名不副实的第一带来的尴尬,反映了中国知识产权保护和创新的困境:专利数量是衡量创新力的重要指标,但创新力的主要评定还要基于专利申请成功率、专利申请的全球性、专利影响力、创新专利数等四项指标。汤森路透分析称,中国专利数量与质量不匹配,不能反映创新力,中国企业的海外专利申请获批数量过少,专利影响力不足,在“专利申请的全球性”指标上处于劣势。
知识产权模范生—华为的经验
尽管尚未进入顶级创新企业的阵营,中国企业一直在努力,联想、华为、海尔⋯⋯一批民族品牌正逐步在国际市场站稳脚跟,其中知识产权的支撑力量正不断彰显。
华为,是其中的佼佼者。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公布的2012 年国际专利申请情况显示,华为以1365 项专利申请数成为2012 年全球第四大专利申请公司。
取得这样的成绩并非偶然,知识产权战略早在多年前就已经成为华为的核心战略,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把自己和世界上第一流的创新企业捆绑在一起,与诺基亚、西门子、赛门铁克、Global Marine 分别成立合资公司;同IBM、Hay Group 等一流管理咨询公司合作;与英特尔、高通、微软及英飞凌等世界一流公司建立联合实验室;
二、建立强大的知识产权队伍,在核心领域不断积累自主知识产权,并进行全球专利布局;
三、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推动自有技术方案纳入标准;
四、对外,保持开放态度、按照国际通行规则处理知识产权事务;对内,制定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出台多阶段奖励政策激发员工创新的积极性。
华为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成绩斐然,中国法制研究与发展项目发起人邓一山(香港)还是建议中国企业客观对待自己的成绩,因为“华为还没有像它的西方竞争对手一样,将专利充分转化为商业优势。”
华为的知识产权保护之路走得并不轻松。从漠视规则,备受挤兑,到遵守规则,同台竞技,再到制定规则,成为行业领袖,这将是中国企业成为强者、走向全球的必由之路。
中国企业最终要以技术领跑者、专利持有者、全球标准贡献者的形象出现在国际商业舞台,还需要相当长一段时间,找到适合自己的创新途径是其中的关键。中国企业创新力突破要从以下六个方面入手
学会在微笑曲线上微笑
虽说中国制造早已成为“世界工厂”的代名词,但底气似乎总有些不足,有企业曾以雄踞世界酒瓶盖生产总量第一为豪,可见其优势仅仅只是廉价的劳动成本。
而现在,即使是这微弱的优势也在渐渐失去。
2012 年底,有关世界级体育品牌阿迪达斯将关闭在华唯一直属工厂,并将与中国300家代工厂终止合作的消息引起不小波澜,同时期消息称,近年流入东南亚国家的外资成倍增长。中国“世界工厂”的地位岌岌可危。当成本优势渐失,中国企业如何突围?答案不言自明:向产业链上高附加值的环节延伸,培养自主技术、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工业体系的竞争力。在价值链上的定位是中国产业升级和创新的最关键一环。
在核心技术领域积累知识产权
定位容易,实现难。
目前,大多数中国企业的关键技术和零部件要依靠进口,由于技术专利费昂贵,导致中国企业的利润非常低。以电视机为例,电视机的核心技术掌握在索尼、汤姆逊、杜比等国外厂商手上,2010 年,汤姆逊、LG、索尼等ATSC 专利所有者提出,中国彩电企业要向他们缴纳每台41 美元的技术专利费,减去专利费,中国出口到美国的CRT 彩电平均每台利润只剩2-3 美元。
应对这种情况,在6 月15 日的中山大学国际商务论坛上,中山大学管理学院教授毛蕴诗给出的对策是,中国企业必须要在关键技术与核心零部件方面形成高端自主知识产权。特别是具有品牌的企业要加大关键零部件的研发投入,培养关键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在重点领域形成自主知识产权。
这一建议对中国企业的挑战不小,世界经理人7月进行的“知识产权与创新”调研结果显示,目前中国企业的创新方式还是以模仿创新为主,半数以上的劳动密集型企业仍是模仿创新的拥趸。
要在核心技术领域形成自主知识产权,企业需要培养原创性创新能力。
开放创新,改变游戏规则
那么,中国企业如何解决其技术瓶颈?
“任何企业都不可能在所有领域拥有最好的技术,开放创新是不二选择”,同样在6 月15 日的中山大学国际商务论坛上,迈阿密大学管理学终身教授、中山大学管理学院院长陆亚东认为,“今天的时代是开放创新的时代,联合与联盟变得更加重要了。”
陆亚东称,分开来看,技术、品牌、产品、资本、服务或智力都不是中国企业的强项,然而,一旦这些要素被创造性地结合起来,就会产生一种复合式竞争优势。普通的能力,包括可以在市场上购买的技术,一旦被独特地组合起来,可以使企业比竞争对手更好地满足市场的需要,从而产生竞争优势。
中国法制研究与发展项目发起人邓一山( 香港) 也是开放创新的支持者,他的建议更进一步:要鼓励国外创新企业到中国进行技术转让,并保护他们的知识产权,同时,建立创新知识园区,以优越的激励机制吸引海外创新人才回国,就像中国台湾在大约30 年前所做的一样。要真正吸引人才,中国必须在政治、经济、环境等方面有全面的提升,所有这一切这都需要健康的法制体系做保障。
海外市场专利布局,一场面向未来的圈地运动
来自斯坦福大学的一份报告显示,过去两年里全球公司花在专利诉讼和专利收购上的总金额高达200 亿美元,谷歌和苹果在专利诉讼和收购上的投入首次超过了这两家公司用于新产品研发的费用。
专利咨询公司General Patent 的CEO 亚历山大• 珀托拉克曾这样形象地比喻:“如果你画一幅谁在起诉谁的地图,你将看到这是一个混战的星球。”
中国企业尝试进军海外市场的当务之急是,避免踏入别人布好的专利地 雷阵,同时,由被动应对,到主动布局。
李亚红的建议是,“中国企业要有全球视野,海外扩张时应首先对海外市场的专利争议做调查,熟悉海外市场知识产权分布情况,做到知己知彼。而且企业的专利只有布局到这个产业最核心和基础的领域中去,才会处于一种主动的地位。”
事实上,前期海外市场专利布局的重要性,很容易被中国企业忽视。